论坛首页 :: 发新帖 :: 刷新 :: 小站首页 :: 登录/注册

崖居遗址的保护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万不能让仅存的史证消失

按照中国建筑考古学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杨鸿勋授关于古崖居为“汉长城前沿候台”的推断,我们对延庆北山部分崖居遗址进行了踏查。我是汉烽火台踏查计划的实施者。考虑到建筑考古学家杨鸿勋教授74岁高龄和烽火台应在崖居遗址上方或附近的山顶,我们的踏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由我们先进行探
路和初步踏查。第二步,一但有发现再请杨鸿勋教授进行实地考察认定。
考察结果:崖居遗址均有以下特点:
1.具有极强的隐蔽性。
2.具有极强的防御性。
3.与正南方向的古长城之间无视线障碍,均有良好的视野。
4.便于监视从外蒙入关的通道和传递烽火信息。
5.延北山自西向东排列,其相邻崖居遗址距离均在4公里左右。
6.所有崖居遗址的石室都朝向西南。
其中,狐狈沟崖居遗址存留最为明显。在这处崖居对面山顶上有至少五六亩的山顶场地,在环山顶平场发现围墙遗迹。在围墙墙基以里,保存有烽火台墙基遗迹和两间房墙基遗迹,而且还有散落的石块和一石磨盘遗存。
该遗址为烽火台有以下三点依据:
1、 有明显的烽火台遗迹。
2、 从间房的位置看,间房在整个山顶平场的南端,不符合民居的建房习惯而符合烽火台值班用房的需要。
3、 从两间房和五六亩的山顶场地围墙的工程量看,远不是两间房所居人数所能完成的,可以断定非百姓所为。
当时,杨鸿勋授就断定此遗址确为“汉长城前沿候台”,几处崖居遗址为汉长城烽燧一线。
无论是否汉代遗址,根据我们多处、多次的考察,崖居遗址和烽火台遗迹确为同时期的古代遗迹,不可质疑;二者有这必然联系,不可质疑;根据遗址的地理位置、等距离分布、石室数量以及出进石室的方式和开凿的工程量等实际情况,多处崖居遗址绝非民居,不可质疑。
由于其他几处已经失去了明显的烽火台遗迹,只有狐狈沟崖居遗址幸存明显烽火台遗迹,而且,山顶平场上长满了野杏树,密不通人。急需有关部门加以保护和考察。因为,这对我国历史的政治沿革、人文沿革、还历史于真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真切呼吁:尽快实施对“狐狈沟烽火台”古遗址保护和考察!万不能
让仅存的史证消失!

吴广禄
2006年6月20日



本帖由 wuguanglu2006-08-11 21:01:32发表


感謝wuguanglu先生發帖,但本人有不同看法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感謝wuguanglu先生發帖。
wuguanglu先生在結尾已然説明“尽快实施对“狐狈沟烽火台”古遗址保护和考察!万不能让仅存的史证消失!”。凡人文古跡,我們都應不遺餘力的加以保護,對於這一點,我擧雙手贊同!
就本人所知,楊鴻勛教授對於古崖居的結論,遭到了許多學者的質疑。今年三月,我在新聞中看到楊教授的見解,同時也看到網上各類見解不同的帖子。本人在這裡發表了反對意見。
我的觀點大致如下:
1、無論何人,都可以發表不同的觀點、見解。對於古崖居,判斷出何種年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需拿出證據證明。最好是古文獻與出土實物相參照,如政府文物部門在古崖居或其他崖居處施行野外考古發掘,若發現漢代遺物便是最好的證據。如此,可以使反對派閉嘴。
2、漢代繼承的是儒家傳統,具體說就是周禮。武帝曾言:“長城以北,張弓之國,受命單;長城以内,冠帶之室,朕亦制之”。中國為“冠帶之室”,匈奴為“張弓之國”,華夏效仿黃帝“垂霓裳而天下治”,就是説,漢代以禮治國。在社會生活中頒照周禮行事,不能有所僭越,“華夷之辨”就在於此。因此,在建筑上仍然依照周禮行事,注重宮室殿屋,絕不會回到宇宙洪荒、茹毛飲血的穴居時代。華夷之別非在乎血緣,而在乎禮。漢修長城、烽燧為國家行爲,絕不能有違禮制,令部隊穴居岩壁之上。
3、一定要將漢代孤立的烽燧、亭障放到漢代長城體系中去分析、考察,並説明其與長城之關係。孤立地提出該論斷,很難服眾。況且並沒有直接的證據。
4、烽燧之作用在於傳警,而非作戰。大明國都在幽燕,而漢唐國都在秦地。漢與匈奴之戰鬥,全部在河北以西展開,而非東部。此地漢代稱爲上谷,偏居一隅,人煙稀少,古文獻並無記載此地為遊牧攻佔劫掠之要地。該烽燧欲向誰傳警?
5、烽燧傳警,當由長城傳來,此地周邊漢長城何在?提議尋找漢長城或其他系列烽燧。
6、本人曾于九五、九六年三次前往古崖居,其最高點也曾攀登。發現此地開鑿之洞穴數量衆多,規模巨大,非幾十年不可成事。如此規模,早已超出漢代烽燧級別,應當拿出證據證明該地點因何事穴居如此規模龐大的部隊。僅憑藉十數看守烽燧的兵勇,不能演變出如此規模洞穴。
7、至於發現的墻体或“烽火臺”,並不能證明為漢代,有可能為開鑿洞穴的人們所為,以便更好的觀察周邊情況。或者拿出一千四百年前的《水經注》,仍然無法證明二千二百年前的漢代烽燧。因此,判斷其為漢代烽燧,只能感覺十分牽強。
8、假設漢長城在此周邊,我國漢代版圖將要向南推移,漢代國土面積將要大塊減少,所有歷史地圖將要作廢。由此上溯到具有連續性的燕北長城、秦長城都將南移。太史公《史記》中記載的黃帝與、炎帝、蚩尤的阪泉之戰、涿鹿之戰將被漢長城抛棄在外,或者無法說清,華夏族的歷史將被割裂。黃帝後裔的漢代劉氏,等於將祖宗之地划于疆界之外。
對於wuguanglu先生闡述的6點,本人見解如下:
1.具有极强的隐蔽性。既然屬於烽燧,便不具備隱蔽性。
2.具有极强的防御性。此點正確。
3.与正南方向的古长城之间无视线障碍,均有良好的视野。据我所知,正南方只有明嘉靖三十年至三十四年修築的邊墻,與漢烽燧相差兩千年,沒有任何關係。
4.便于监视从外蒙入关的通道和传递烽火信息。入關通道,一由宣化西北野狐嶺一帶進入,一由懷來迤北長安嶺一帶進入,任何朝代都可在此監視。
5.延北山自西向东排列,其相邻崖居遗址距离均在4公里左右。這一點我沒有發言權。
6.所有崖居遗址的石室都朝向西南。岩石面向西南,石室只能西南,也便于採光採暖。
當然,您所介紹的上述六點,只是説明其特點,並非證明該処屬於漢代。對於您孜孜以求的精神和辛勤的工作,本人表示欽佩。語言唐突之処請諒解。
補充:除嘉靖三十年至三十四年修築的長城之外,尚有嘉靖三十五年后開始修築的宣鎮南山防綫。該防綫西至合河口,東至火焰山。

本贴最后一次由诗书修改于2006-08-12 00:37:31



本帖由 诗书2006-08-12 00:28:12发表


古崖居是不是汉代烽火台还不能过早下结论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关于古崖居遗址及其周边的姚家营、水峪等村的古人洞窟遗址确实需要进一步保护和研究,但是不是汉代烽火台遗址还值得商榷。
首先,要弄清汉代长城防御体系是否经过延庆。目前所了解的汉长城走向北线远在内蒙,延庆南山是不是汉代最主要的防线还需要调查。目前,在学述界还没有人以充足的证据证明南山有汉代长城。据目前调查的情况看,延庆境内南山确实有早期长城趾,但是年代还没有最终确定,长城沿线也没有发现与之配套的汉代遗址。汉代延庆属上谷郡,设有居庸、夷舆二县。沿北山及妫河两岸发现过数处商周至汉代遗址。
试想一下,如果在古崖居山顶发了入侵者,是向南报信还是向北报信。向南,从居庸关、八达岭、岔道、榆林、旧怀来城一线自古就是交通要塞。在入侵者还没到古崖居山顶视线时,此条交通线让就可以看到敌人,就可以用烽火台报信了。如果等古崖居山头的烽火台报信,敌人早就打到妫川中央了。向北,则是连绵的群山,一直通到河北,视线也不好,报信也没什么大用。这一点,从明代的长城防御体系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
其次,明代延庆作为军事要塞,除了修筑内长城(即八达岭一线的砖石长城)、南山路边垣、东路边垣外,还在延庆北山各个隘口修筑了大量的隘口墙、烽火台等防御设施,用以防范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目前在延庆北山的小鲁庄、佛峪口水库、白草洼一带还能找到当时隘口墙和烽火台的遗址。那么专家们为什么不说在古崖居山头、狐狈沟山头上发现的烽火台是明代遗址呢?汉代石砌的烽火台、长城与明代的干碴墙,以及早期没有使用白灰的石砌烽火台差别明显吗?谁能一下子就能断定这段石头墙是汉代的,这段石头墙是明代的呢?
还有,在延庆境内以及河北怀来境内发现的十多处古人洞窑遗址并不都是朝向西南的,也不都是一下子都能看到南山。这些遗址区选址是依山就势,选择易守难攻的地方,这一点也没错,那是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就是现在我们建房子也不会选择低矮的、容易发生泥石流的地方吧。而且,怀来五道湖洞窟就有朝西南和东南的,佛峪口七孔洞遗址的朝向都是东南。新发现的佛峪口东侧沟里的洞窟还有朝北的呢。这些朝向又都怎么解释呢?
其实在古崖居遗址或其它遗址的山顶上有了望设施并不奇怪。因为在开凿这些洞窟时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先人们都有自身安全的考虑,要在高处设个岗、建个樵楼什么的,可以发现敌情的时候及时应对。在南方的一些村寨、北方的一些堡城都有类似的设施。明代北方的一些城堡就建有很高的市楼,现在叫玉皇阁之类的。延庆旧城、永宁旧城都有这类建筑。这些建筑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平时开市时,这条街可以作为集市。另外一个就是军事了望。战争的时候可以在很完的地方发现敌人,增强城堡的防守能力。
遗址需要保护、遗址断代需要研究这是必然的。2005年北京市文物局投资近300余万元对古崖居遗址进行了危岩体加固,消除了坍塌的隐患。目前,市县文物部门正在积极筹划古崖居遗址的岩体保护,争取用化学的方法,使岩石表面得到保护,防止自然风化和人为磨损。前些日子,在古崖居发现汉代烽火台的新闻在北京各大报刊发表,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眼球。这里不排除炒作的嫌疑。专家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专家提出的一些新奇的看法很有可能会成为破解这一千古之谜的金钥匙。但是,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有个度,不能盲从、盲信。在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必要的科学分析之前,就断然提出什么结论,显然为时过早。这样不仅对学术研究不利,就是对专家本身也不利。盲目夸大就会引起争议。因此,我希望古崖居遗址及其周边的类似的洞窟聚落遗址的保护工作能够做到:保护早进行、研究存争议、宣传要有度、谜底早揭开。

本贴最后一次由nobody修改于2006-08-14 09:26:58



本帖由 nobody2006-08-11 23:56:21发表


细致,同意,送花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树状]



本帖由 诗书2006-08-12 17:19:26发表



www.thegreatwall.com.cn 提供支持    版本:greatwallv2.0.0
Time: 0.0082302093505859 S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