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小站 ::   长城摄影专题影展 〉《纪念长城抗战80周年 战争遗址影像纪实展》

  1933年长城抗战简介
 

1933年3月,29军在长城沿线布防准备抗击日本侵略者 老照片修复:小王子 火箭人
 


1933年长城抗战简介
文:成大林

  占领全中国,进而占领全亚洲是日本的即定方针,占领东北后继续向华北进犯是其必然,要占领华北,就必须攻破自古就修建在中国北方战略要地上的防线──万里长城。在1933年元旦夜11时,日军开始向东北通往华北的咽喉要道,长城上的重要关口──山海关进攻。 当时,驻守山海关的是东北军爱国将领何柱国的部队,爱国官兵奋起反击,点燃了长城抗日烽火。因南京政府不予支援,守军不过千余,难抵日军凶猛攻势,他们唯一可依赖的是千百年前古人留给他们的城墙,是一个军队为民族、为个人争生存的信念!结果,双方展开了激烈巷战,中国守军第1营、3营将士,与日军坦克、步兵殊死拼杀3昼夜,全部阵亡,实现了他们用血肉之躯再筑长城的豪迈誓言。1月3日山海关失陷,举国震惊,民众哗然。

  日军占领山海关后,河北北部的蓟镇、宣镇长城防线依然是日军进攻华北威胁和障碍,于是他们的进攻方向转向热河(包括今河北省东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共22个县)、察哈尔省(今张家口地区及内蒙古蒙古族自治区南部与河北省接壤地区)一带,力图先占领长城外侧广大地域,然后再夺取长城防线上的各战略要地,以形成南威逼华北,北占领内蒙古进攻外蒙古进而侵犯苏联的动机战略态势。由于南京政府依然对日执行妥协政策,承德于3月3日失守,中国军队退守义院口、界岭口、青山口、喜峰口、铁门关、罗文峪、冷口、古北口、多伦、张家口等100多个长城关口,战线长达1000多里,中国先后投入总兵力达35万多人。
  3月5日,日军开始分兵进犯长城各口,遭到中国驻军的顽强抵抗,展开了长达80多天的激烈的阵地争夺战。
  在喜峰口、潘家口,二十九军将士奋勇御敌,由500壮士组成大刀队于夜间潜登日军阵地,砍毙大量日军,大刀队亦多数壮烈牺牲,仅生还20多人。七个昼夜,日军多次强攻,伤亡达3000多人,终未得逞,不得不暂时后撤。喜峰口一役使日本国内大哗,日本各报刊登了这一惨败的消息,称此役“使日本皇军遭到奇耻大辱。”最恼怒的当属关东军司令武藤信义大将。他在给长城前线指挥官坂本中将电报中训斥道:“喜峰口一役,丧尽皇军威名!”;在古北口,中央军关麟徵所部二十五师和东北军王以哲部共同抵御日军进攻,经3昼夜的血战,中国军队伤亡达4000多人,退守古北口南五里的南天门,日军为此也付出了2000人伤亡的代价。日军也称此役为“激战中的激战”;在冷口,中国商震部黄光华师也与日军拚死血战,夺回被日军占领的关口阵地。日军占领长城各隘口的目地未能达到。
29军长城抗战战役荣誉纪念牌(复制品)
资料供稿:梁汉元
  4月初,日军占领滦东后,再次向长城各口发起强攻。经月余浴血战斗,4月11日,由于冷口守军伤亡过大,冷口弃守;冷口的失守,使喜峰口守军腹背受敌,29日奉命撤退;从4月20日深夜,日军开始猛攻古北口以南的南天门中国军队防线,守军黄杰第二师等轮番上阵抵御,与日军血战八昼夜,至26日夜,日军以伤亡5000人的代价迫使守军后撤600米,守军也有3000多将士伤亡。
  此时,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即不愿战,又不能不战;想和又不能和,继续贯彻“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和“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投降外交。日本侵略者由于在长城沿线受到出乎意料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国内发动对华全面战争的准备和国际环境都还不成熟,继续执行“以战促变”、“武力逼和”的方针,以图达到“屈服华北当局”,“促使华中华南分裂”的目的。因此,当长城线上两军激烈战斗时,南京政府与日本侵略者在暗处进行着讨价还价的“交涉”,“交涉”的结果是守卫长城的爱国将士被出卖,长城防线被步步放弃,最后导致在1933年5月31日,南京政府与日本侵略者签定了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塘沽协定”,这一协定使中国丧失了东四省的主权,使华北的门户洞开。
点击此处回到专题首页
Prev. Page   点击此处观看影展图片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