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小站-〉长城摄影-〉摄影人物 |
年来不改初衷,执着地攀登着摄影艺术的高峰—— 周万萍——拍摄长城之魂 北京日报记者李培禹
你到过金山岭吗?你攀登过这段被长城学家誉为“万里长城,金山独秀”的明代古长城吗?因工作关系,我曾多次过密云出古北口,登上这段令人迷恋的金山岭长城。前不久,我再次来到河北滦平县金山岭,却不光是因为长城春色的吸引,我要把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农民摄影家的故事,介绍给广大读者。
他叫周万萍,出生在金山岭长城脚下的二道梁村。用村里老人的话说,二道梁家家户户躺在枕头上就望得见“边墙”(长城)。村里几十户人家谁也没有想到,老周家到了万萍这辈上,可出了个名人,那就是整天挎个相机,照“边墙”照出了名堂的长城摄影家周万萍。 最近,一本印制精美的长城风光画册《我的家乡———古北口金山岭司马台》,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这本用进口铜版纸印刷的12开本大型画册,收录了近百幅长城摄影佳作,附有中、英、日三种文字说明,由我国著名风光摄影家陈长芬先生作序。画册的作者,就是这位身有残疾的农村青年摄影家。 打开还散发着油墨香的画册,一幅幅视角独特的彩色照片,尽现了作者家乡金山岭长城的雄伟、险峻、奇秀;作者充分运用摄影艺术手段,再现出金山岭长城在不同季节、不同瞬间的变幻无穷的魅力。摄影界一些知名人士称赞,《我的家乡》是长城历史上最精美的摄影画册之一,是长城摄影艺术领域的又一新收获。 尽管今年34岁的周万萍已有百余幅摄影作品在国内外摄影大赛中入选、获奖,并且有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理事和中国长城学会会员的头衔,算是位名人了。但他的朴实劲儿依然没变,仍像以往一样,早早地在进山的路口等候我们。 握住他略带残疾的手,我一下想起十几年前我们的初次相识。那是1986年,报社派我沿首都边界线采访,来到了与密云县相邻的河北省滦平县。在金山岭长城上,我认识了周万萍。当时他除了摆摊卖汽水、面包外,最显眼的,就是脖子上还挎着一部旧相机。后来得知,那部120型旧相机,是他用凑了很久的40元钱买来的。摆摊的同时,他为游人拍照。那年,也是他“摄影生涯”的起点。 我提起我们曾经为了一本长城画册讨价还价,在场的人都笑了。周万萍有些不好意思了,他说:“那会儿是卖别人的画册,现在我还卖,是卖自己拍的长城画册了。”说着,他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画册《我的家乡》送给我。我要他签上名字,他连说他的字写得不好,别弄脏了画册。透过这朴实的话语,看得出,这本凝聚着他十几年心血的长城画册,在他心中的圣洁与分量。 出版一本自己拍摄的长城画册,无疑是周万萍多年的梦想。帮他圆这个梦的,大多是摄影界的一些朋友。他说:“你写稿子时,能不能替我谢谢这些老师、朋友,一定要多写几句陈长芬老师,他费的心血可太多了,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感谢他。” 周万萍与摄影界朋友们结下的深厚友情,是他用自己的真诚换来的。陈长芬先生讲过这样一件事:周万萍生在金山岭、长在长城下,经过多年实践,他终于找到了拍摄雾中长城的最佳位置———小金山,并且在一个雾霭缭绕的清晨,在远方的游客还没有到来的时候,他忐忑不安地按动快门,拍下了他的第一幅“作品”。他给这幅照片起了个名字:《云雾锁长城》,然后托乡邮递员寄给了《辽宁青年》杂志。没想到,很快,他的“长城”真的登上了杂志的封面。这是他的第一幅成名作。这幅作品发表以后,吸引了不少长城爱好者和摄影界同行前来寻觅这个拍摄点,周万萍便毫不保留地给大家带道儿。那时,他的腿还跛得厉害,走在前边,身子不由地一斜一斜的。他的身影,感动了一拨又一拨摄影人。其中有一位,就是颇有成就的著名风光摄影家陈长芬先生。 提起这些,周万萍动情地说:“是这些朋友两次帮我联系北京的医院,动手术治我的残疾腿,使我的腿现在好多了。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也就不会有这本画册。为了圆我的梦,出画册,养蜂的爹、种地的娘,还有哥嫂们,拿出了全家的积蓄2万多块钱。我向朋友们借钱时先说,可不准什么时候还呢。可大家都不说什么,你三千,他五千,很快就凑够了数。” 今年春节前的一天,一辆大卡车开进了二道梁,《我的家乡》周万萍摄影画册送来了。小山村沸腾了,几乎全村人都来帮他卸货搬书。周万萍兴奋异常,他到供销社买来一个个大红“福”字,贴在画册包装纸箱上。媳妇儿问:“贴它干啥?”周万萍回答说:“我就盼这些书能快点卖出去,把欠朋友的钱还上。” 周万萍有一个让村里乡亲都羡慕的好媳妇。她叫李雅芬,在周万萍治腿欠了一屁股债的时候,这位20岁的农村姑娘从山下的曹栅子村嫁进了周家门。如今,他们已有了一个5岁的儿子。“有文化”(周万萍语)的李雅芬给儿子起名“周帅”,她说,丈夫人好,有志气,就是缺点“帅”。她给儿子花钱买的唯一一件玩具,是一部国产傻瓜照相机。她自豪地说:“我家有两个摄影的。”自从几千本画册搬进家后,李雅芬就承担起卖画册的任务。她出现在哪儿,丈夫的画册就摆在哪儿。那天,她用英语向外国游客推销画册,几位欧洲客人非常喜欢,当即掏钱购买。她按折扣价把钱找给人家,外国朋友摆手说:“不用找钱,这画册我喜欢。”李雅芬说:“我要是会多说几句英语,我干脆就告诉他们,我就是这位摄影师的媳妇儿。” 听到这儿,我们在场的不少人都笑了。 还是让我们赶紧打开这本画册吧。那一幅幅照片背后的故事,一下子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来。1994年,一场大雨淋遍了金山岭。周万萍不等雨停,用塑料布裹住相机就往山上攀去。他知道滦平县长年干旱,一场雨落在长城上很不容易。这些年来,不论当时他正在干什么,只要一下雨,他就冒雨上山。别人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其实只有他知道他在干什么———等彩虹,等雨后彩虹。不用说,多数是被淋得精湿怏怏而归。然而,老天不负有心人,这场雨后,蓝色的天空真的显现出一道绚丽的彩虹。周万萍早已支好了三角架,当阳光照射在长城上的同时,他胸有成竹地按下了快门。拍完这张照片,他特激动,连连喊着:“长城有魂啊!”于是,他端起相机,换了个角度,“咔嚓”一声,又拍了一张。几分钟后,天上的彩虹渐渐隐去,可一道亮丽的长城风景,或者按他说的“长城之魂”,却永远地留在了周万萍的镜头里。几个月后,一封电报伴着摩托车的嘟嘟声,送到了二道梁。周万萍拆开电报,几行电文真让他欣喜若狂:“您的作品《气贯长虹》荣获金牌,特致祝贺。”落款是:第1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组委会。后来因制作放大需要,摄影家协会调他的底片。周万萍小心翼翼地揣上底片送进京城,因为他那天只拍了两张,只有两张底片。人家问:“你就拍了两张?”他说:“第二张我还是咬咬牙才拍的。” 如今,周万萍不用再这么惜胶卷如金了,他已有了两部性能较先进的专业相机(儿子那部傻瓜,偶尔他也借用一下)。他全部的心思是把自己的长城画册卖出去,这样,他才能还清亲友们的8万元欠款,他才有可能再添置一点必备的摄影器材,他才能轻轻松松地为他的家乡———金山岭长城,尽情地拍片子。 第二天临别时,我问他:“你想对我们的读者说点什么吗?”他把一个写好的稿子交给我,一看,那是他有文化的媳妇儿李雅芬代笔的,而且已经印在了画册的《后记》里。这几句话是——— 我是长城的后代,无论春夏秋冬我要始终恪守在长城上。拍摄长城是我一生的夙愿,是长城给了我智慧与力量。我要为赞美自己的家乡———金山岭,为弘扬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 周万萍一家 摘自2000年4月25日《北京日报》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