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小站-〉编辑部培训中心-〉练习栏B |
宁远卫城 作者:小虎 2001.10.28 宁远卫城位于今兴城县,属明辽东都司二十五卫之一,清代称宁远州。它位于渤海湾的北岸,兴城河畔,附近为滨海平原,北部是丘陵山地。城近方形,每角各有凸出的“角城台”。 关于宁远城的建筑年代及沿革大致如下: 第一次建筑是在明宣德三年始,至宣德五年建成,“城有四门:东春和、南迎恩、西永宁、北广威。周围六里八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阔二丈,周围七里八步”。还有外城一座,也是明代修筑的,“周长九里一百二十四步,高如内城”。 (引自《全辽志》卷一《图考——宁远卫城》)。 第二次建城,是在天启三年开建,天启四年竣工。用工约四万余人,达到“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二丈,上二丈四尺”的规制(引自《明史》卷二五九《袁崇焕传》)。 清代乾隆四十二年曾经重修,但只重修了内城,外城就废弃不用了。修城竣工时,刻石嵌于四面城门侧壁上。北门上嵌:“北面自西北角台起,东南角台止,通长二百六十五丈六尺五寸。乾隆肆拾壹年捌月,佐须依才保、知州伊希安修”。这是清代修缮宁远城的规模。 城墙砖造,墙的构造分三层,外皮底基用石条包砌,上部用青砖包砌,墙内侧全用毛石包砌,中间系夯土版筑。墙顶外侧有高近两米的垛口墙,垛口墙下留有吐水孔及排水沟。墙顶内侧有宇墙,城墙四面各有一门。在城墙内侧靠近城门附近,各建有斜城马道,可由马道登上城门楼和城墙。城门外部都有半圆形瓮城,高大坚实,城门上部建有城楼,重檐高耸,气势巍峨壮美。现存的西门、南门瓮城为原物,为方便通行,已经将瓮城正面挖开。 在城内中心的十字街上,一座鼓楼巍然屹立,十分壮观、下部是青砖包砌的券洞楼座,从券洞可通东、西,南、北四门,上部为两层歇山式建筑的木楼,画栋雕梁,青瓦飞檐,脊兽凌空,显得古朴而端庄。 城南大街上高高矗立着两座石牌坊。它们是明朝末代皇帝思宗朱由检,为笼络镇守辽西前线抗击后金的大将祖氏兄弟为其卖命而建立的。两座石坊一前一后,相距约一百米。 南面是祖大寿的旌功牌坊,建于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为青石制成。坊系四柱五楼式,高十一米,阔十二米。正楼下面横额三重,南面上层刻“忠贞胆智”,中层刻“四世元戎少傅”,下层刻“诰赠”祖大寿上三辈曾祖父镇、祖父仁、父承训的官衔及“钦差经理辽东挂征辽前锋将军印总兵官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少傅祖大寿”等字,北面横额刻“廓清之烈”、“四世元戎少傅”等字。石坊上有浮雕双龙、骑马出征图、侍从图和各种海兽、莲波花纹等,做工十分精美。 北面是祖大乐的旌功牌坊,建于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赭色石料制成。形制与祖大寺石坊大体一致,而规制略大些。全高达十四米。正楼下横额两重,上额两面刻“崇祯戊寅岁仲秋吉旦”,蔡懋德题“元勋初锡”、方一藻题“登坛骏烈”,下额刻“诰赠”祖大乐上三辈曾祖父镇、祖父仁、父承教以及“特晋荣禄大夫援剿总兵官左军都督府左都督祖大乐”等字。石柱上还刻有对联,一面是: 桓纠兴歌,国倚干城之重; 丝纶锡宠,朝隆铭鼎之褒。 另一面是: 松檟如新,庆善培于四世; 琳琅有赫,贲永誉于千秋。 坊上有双龙、海马、莲叶、牡丹、菊花等浮雕,细腻逼真。 这两座牌坊,最后一座建成时,距明王明的覆亡仅有六年了。这时的明王朝,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关外后金军的进攻,时时威胁着明廷的安全,关内李自成的起义军又节节获胜,直逼京师。崇祯皇帝如坐针毡,真有岌岌可危之感。而明朝的群臣,大多腐败无能,既抵挡不住后金军的八旗兵,更打不过李自成的起义军。祖氏兄弟是明末边关重将,祖大寿早年跟随袁崇焕抗击后金,屡立战功。 当袁崇焕屈死之后,镇守辽东宁远城的重任,就落在了祖大寿的身上。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把守住边关的希望,全部寄托给祖氏兄弟,因此为他们立牌坊,以激励其“忠勇”之心。但莫大的讽刺是,牌坊刚刚落成,战争正进行到紧要关头,祖大寿却向清朝投降了,把辽西前线的重要城池,拱手献出。后来,清代乾隆皇帝东巡路过宁远州时,曾写了一首《题宁远祖氏石坊》的诗: 燧谨寒更烽候朝,鸠工何暇尚逍遥, 若非华表留名姓,谁识元戎事两朝。 就是讽刺祖氏投降行为的。 这座明清两代的著名古城,是辽宁省境内古城址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处,明末清初,著名的“宁远保卫战”、“宁锦大捷”就发生在这里。 明天启六年正月,日益强大的努尔哈赤借兵部尚书孙承宗被罢斥之际,率领十三万号称二十万骠悍的八旗兵,浩浩荡荡向山海关挺进,新任蓟辽督师高第怯懦畏战,尽弃关外诸城,“委弃米粟十余万,死亡载途,哭声震野”。 关内外一片人心慌慌。高第退守山海关后,又欲并撤宁远、前屯二城,袁崇焕坚决反对,他正义声称:“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他与部将满桂、左辅、朱梅、祖大寿等人坚守宁远孤城。他们组织城内军民,联防固守,清野以待。他激励将士们说;努尔哈赤“蓄锐三年,其图我必深,万一不测,本道定与此城为存亡”。并向将士下拜,写血书激励士气。因比,将士们士气高昂,个个决心效死。每当战幕拉开之后,他总是身先士卒,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攻打宁远时,努尔哈赤的八旗兵来势凶猛,将城墙攻开一个大缺口,袁崇焕亲自搬石堵塞,修复城墙。后金军发动的三次猛攻,都被袁崇焕组织闽卒用西洋火炮击退了。这次大战,后金军遭到了惨败,努尔哈赤也身负重伤,被迫退回了沈阳,不久,就因炮伤身死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宁远之战”。这次大战,大挫了后金军的锐气,打破了后金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振奋了民心和将士的斗志。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五月,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又率大军围攻锦州、宁远。袁崇焕再次率领部下拼死反击。清兵先围攻锦州,不下,又转攻宁远,并从沈阳调集重兵以图全歼袁军。袁崇焕派少量兵力出城外,转向后金军背后,与城内明军一起,合击后金军,并组织兵力,用火炮进行猛击,使清兵再次遭到惨败,退回了沈阳。这就是又一次战胜后金军著名的“宁锦大捷”。 后来,明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将袁崇焕逮捕下狱,被凌迟处死。从此,宁远城也就徒有虚名,宁锦防线即一蹶不振了。 宁远卫城及其附近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城内东南隅,有一所规模庞大和古城年龄相同的文庙,雍容肃穆,古雅深邃,殿宇昂藏,足资观赏。在县城西北二十八华里的白塔峪九龙山下,遗有一座辽代十三级密檐实心式砖塔,拔地凌霄,势颇壮观,建塔为时间辽大安八年(公元1092年)。城东五里的首山,是宁远古城的东部前哨,山势突兀,远处可见,山下是兴城温泉的源头,山顶上建有明代长城附属的烽火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