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小站-〉编辑部培训中心-〉练习栏B |
关于宣化 作者:owl 2001-10-18发表于长城小站 宣化,汉、唐、辽、金、元、明诸朝历为塞外重镇。元为宣德府治。明洪武二 宣化城的布局俨然为明代北京城之缩本,仅规模较小、门制不同而已。现在城体虽破环严重,但土垣基本完好。为全国少有明城之一。 拱极楼 又名著耕楼,昌平门楼。建于明洪成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置于宣化城墙之上。为城防建筑。楼高14米。楼体二层,墩台9米。下有南北走向券洞。与清远、镇朔两楼成一轴线。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朔楼 又名鼓楼,北距钟楼200米。建于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重檐九脊歇山顶建筑,通高24米,东西宽五跨间,建在高8米的南北通道的墩台上。楼内置巨大更鼓一面,鼓高2.2米,面径1.4米为当时报时之用。正面匾额曰"镇朔楼",以明代宣府镇总兵例佩"镇朔将军印",故名。背面匾额曰"神京屏翰",为清高宗乾隆皇帝亲书。楼内石尚完好,可供了解宣化历史。1956年和1982年河北人民政府两次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远楼 位于古城宣化正中。又名钟楼,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 年,是一座重搪多角十字脊歇山顶的高大建筑。楼建在高8米的十字券洞上,南与昌平、北与广灵、东与安定、西与大新四门通衡。与城内镇朔楼、拱极楼成一轴线。券洞内500 年前的铁轮车辙明显可见。楼外观3层,内实层,通高25米,楼阁高17米,为3开间,6塔椽,前后明间出抱厦,四周有游廊,支立24根粗大廊柱。上搪为绿色琉璃瓦顶,腰搪、下搪为布瓦顶。梁架斗拱精巧秀丽,循角飞翘,生气盎然。楼上层搪下,悬挂愿额4块,南曰清远楼,北曰声通天颖,东曰耸峙严疆,西曰震靖边氛。楼内悬有明嘉靖十八年公元年铸造的宣府镇城钟一口,高5米,口径 7米,重约万斤,用四根通天柱架于楼体上层中央。钟声悠扬宏亮,可传 40 余里。 明朱元障第19 子曾在清远楼西侧建谷王府,屯兵万全,以御夕夷。1744 年清乾隆皇帝北巡路过宣府,拨白银10 万两重修清远 楼。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宣化,义和团首领大阿吾曾在清远楼鸣钟聚义,率众设伏于城北烟筒山处,痛击联军贼寇,杀死德军指挥官约克上校。 砖雕五龙壁 在宣化师范学校(原弥陀寺)内,全高4.5米,宽4米,中间是飞腾于云涛雾海中的五条砖雕巨龙。上檐雕五踩仿木斗拱,下刻飞禽走兽,两边是奇花异草。为清初雕刻艺术珍品,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恩寺大殿 位于镇朔楼西侧百米处。始建于明代成化六年,具有典型的明初建筑艺术特点,为宣化地区唯一庑殿顶式建筑。顶部为黄色琉璃瓦。建筑面积为388平方米。已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长城——二道边 始建于秦明,位于宣化北部与崇礼县为界,经人头山由张家口入境,境内长52公里。在永乐至万历年间重修加固。因这段古长城位于明长城之北,故又称"二道边"。系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泥河湾遗址 位于宣化城西南60公里处的泥河湾村。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晚新生代地层发育,出露完好,化石丰富。其中含有早更新世(距今200万年)哺乳动物化石。为举世公认的早更新世标准地层。是研究地层变动、构造和寻找早期人类化石的重点地区,已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常峪口 位于柳川河上游,边墙山南麓宣化以北22公里之处。明洪武二年春,大将军常遇春攻陷元上都开平(今多伦西),凯旋而归以后,在此驻守,不幸暴病而卒。北去不远又是通往游牧地区的豁口,于是这里以常遇春的名字命名,常峪口乃常遇春谐音演变流传。 常峪口城始建于明初,是屯兵保卫长城的重要城堡垒,其城周长4里,高3丈6尺。城内曾建有庙宇36座,因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加之人为的破坏,如今仅剩下马神庙,龙王庙等处,但也已残破不全。南门外有广济古桥,传说当处常遇春追杀元顺帝,单骑飞马过桥后因马失前蹄,延误了时间,元顺帝得以逃脱。桥石头上留下的马蹄印,至今仍清晰可辩。常遇春大战柳河川,单骑飞马过桥的故事,在这一带广为传颂 50年代,在常峪口南门旧址上曾挖出黄铜炮两尊,炮身刻有"常峪口南门防御轰雷大将军"的字样,炮身重220斤,送省文物研究所收藏。1984年,在北边的长城上,又发现铜炮4尊,铁炮2尊,炮身刻有"永乐十三年功音壹万贰仟伍佰陆拾号"等字样。可去博物馆看到。 青边口长城 青边口,位于边墙山南麓,东邻常峪口6.5公里,西距大境门15公里。距张家口约15公里,距北京约200公里。明洪武二年,大将军常遇春病故,其子常茂承其父业,继续统兵征讨朔方。他在此降服了武艺高强,占山为王的好汉秦边虎,他见这里地势险要,又是通往漠北的交通要道,于是留下秦边虎以重兵把守,起土为城。后来此地以秦边虎的名字命名,以后演变为青边口。 明王朝的边塞分为九镇九边,宣府(今宣化)是九镇九边之一,它距北京175公里,处于北京至蒙古地区的最近通道上,九镇之中驻军最多,地位十分显要。而青边口和常峪口,又是距镇城最近的隘口,仅仅20公里,一墙之隔,则是骁勇善射游牧民族的生息之地。一旦隘口失陷,顷刻之间,铁骑直达宣府城下,会对北京的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所以,这两个隘口,一直由明朝边防军的精锐之师把守。 常峪口同青边口相比,前者有时可以开放,而“青边实内外戒严之地”;常峪口山谷较狭窄,两边悬崖绝壁,如刀削斧劈,是“一夫挡关,万夫莫开”的地势;而青边口山谷较开阔,相对说来,较为难守,故此军事防御体系比常峪口更完善,军事设施更为齐全。 青边口的军事防御体系,是由四道边墙,两条濠沟和三座烽坞所组成。四道边墙和两条壕沟,如同六条巨龙,封锁着隘口,而三座烽坞又似三只猛虎,虎视着塞北,青边口堡西的西墩梁,神秘莫测,是埋藏伏兵之地。青边口险关重重叠叠,有“九门九关”的传说,在明王朝立国近300年的岁月里,这里始终刀光剑影,烽火不断。从青边口长城至口内的千户所城烽燧不断,士兵守望相助,构成了一个以边墙长城为基础的完整的防御体系,青边口向西南与宣府镇都司城讯息相接,向西与宣府镇张家口卫城,向东与常峪口千户所城和葛峪堡城遥相呼应,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是兵家必争之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又成了兵家必争之地。二十九军长城抗战,保我圣土,扬我国威,千古流芳,当年抗日的掩体工事,至今历历在目。平津战役解放张家口时,这里的山山岭岭硝烟滚滚,我军一个前线纵队指挥部,就设在青边口村里。 经过几百年风风雨雨和战火的摧残,青边口各处关城,已荡然无存,而蜿蜒起伏的道道边墙,错落有致的座座烽台,向远方延伸的黄尘古道,仍旧貌可寻,这里看不见现代建筑物的影子,唯闻流水低吟,它向你展示的是苍凉、沉寂、空旷、悲壮的古战场风光。 青边口城堡周长4里,城墙高3.6丈,与常峪口相仿。在城四周,有几十处长城砖窑的遗址,为外长城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最好的依据。 城内有古院落多处,建于清代不同时期,呈现山西民居的风格。据说,清初战争停息之后,这里成为蒙汉贸易之地,李姓商人由山西来此经商,盖房时,挖出前朝守军的饷银,从此富甲一方,广置田宅。远致宣化,姚家坊等地,皆有其家产。 李家大院虽历经沧桑,但大多数保留较好。其布局井然有序,各具一格,既不同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又异于京西川底下的山地四合院,它那古朴粗犷的房建艺术,玲珑别致的楹联雕刻,独具匠心的影壁宅墙,充满了浓郁的边塞乡土气息,蕴涵着无穷的魅力。 战争和其它人为的破坏,使今天的游人已难以看到青边口长城的原貌,但夏秋时节,登临敌台眺望西高山雄伟挺拔;东高山层峦叠嶂;俯瞰青边口长城错落有致的布防遗址仍可感长城工程之浩繁,发怀古战场之悠思。口内的千户所堡城明代风貌犹存。 现在看到的青边口长城为1999年起青边口长城被逐步修复者。 葛峪堡 在常峪口以东3.5公里的外长城脚下,四周山峰林立,因附近生长葛条,故名。葛峪堡始建于唐代前期,安史之乱以前,安禄山曾在此建雄武军城,派兵驻守,因此获得"先有葛峪堡,后有宣化城"的美名。 明朝建立之后,燕王朱棣奉命扫北,重建城池,使它成为定6府镇中路参将的驻地。葛峪堡城周长4公里,城高3丈6尺,开西、南二门,并建有瓮城。当时,从山上向葛峪堡俯瞰,红光闪闪一片,酷似一块红铜,故有"铜葛峪,石养房,生铁灌了小白阳"的佳话。城外是点将台和较场,城内有巡按察院,参将府等衙门,庙宇禅寺林立,一时盛况空前,可与宣化城相媲美。 经历了几百年的风剥雨蚀,城内城外,仅有古戏台和点将台孤伶伶地屹立着。 葛峪堡东北6公里,是宣化县境内最高峰凤凰山。 葛峪堡正北是挺拔险峻的猴儿山,海拔1808米,群峰罗列,形成天然的屏障,外长城雄踞山头,易守难攻。冯玉祥,宋哲元部长城抗战,威镇海内外,当时的防御工事,至今保留完好。猴儿山雄奇壮丽,登临其上,举目东生,外长城似巨龙,飞腾于翠峰之巅,13个敌楼,错落有致,远近各异,与金山岭长城,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外长城自然风景区 位于河北省宣化县东望山乡境内,总面积18802平方公里。它在八达岭长城西北120公里,张家口市以东25公里,宣化以北20公里之。 雄伟的边墙山横贯境北,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在古代,它是游牧地区同中原地区的分水岭,在民族关系紧张时,它又成了兵家必争之地,风暴首长从这里掀起。历史上好几个朝代,都选中这里,修筑长城,最早是战国长城以后是北魏,北齐长城。 明王朝立国伊始,为防元朝势力卷土重来,在军都山上修筑了内长城。但内长城与北京近在咫尺,游牧民族的铁骑劲,会轻而易举地过北部大山的各处隘口,顺洋河河谷呼啸而下,兵锋直逼八达岭长城,时时威胁着北京的安全。为了保卫北京,为了加固北部边防,于永乐年间开始,在宣化以北区,在北魏长城的基础之上,又修筑了一道坚固的防线,为了区别于前者,被称为外长城,古人云:"险在外者,所谓极边也"。 外长城的墙体,主要是以石块,依山势构筑而成,高、低不等。山势险峻,墙高2--3米;山势缓处,墙高5--8米;有些地段,以险山为墙壁。而敌楼和烽台,大多数为土筑砖色的结构,要冲之城,敌楼建得高大坚固,有的达14米以上。城墙中间,是以碎石填充,两侧,是以巨石垒叠,300斤以上的巨石屡见不鲜,在技术和运载工具落后的年代,把这些巨石青砖一一运到高山之上,将要付出多么大的艰辛。外长城的建成,充分地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在气势磅礴的边墙壁山上,外长城大展雄姿,令人赏心悦目。青边口长城,虎踞龙蟠;虎啸岭长城,一身分出两面三刀重天;凤凰山长城,"六龙奇宝",天下奇观。 在边墙山南麓,凡是有峪口的地方,都筑有屯兵的城堡,同长城互为依托。它们大多数建于明朝前期,先是起土为城,以后又陆续垒石筑墙,虽然经历了500 多年的风剥雨蚀,各处城堡旧貌依然。其中以城墙保留最为完整,有宣府镇中路参将驻地葛峪堡;有以明朝开国大将军常遇春的名字命名,咽喉要地常峪口;有九门九关传说的,军事要塞青边口。它们大小相仿,风格各异。有的城堡之内,尚保留着部分古民居、古寺庙;有的城堡之外,长城砖窑的遗址竟有几十处之多。这些都是外长城边塞文化的最好教材。 辽代壁画墓群 位于宣化下八里村北。从1973年首次发掘出辽代监察御史张世卿墓葬(建于辽天庆六年(1116年))后,最近又在张世卿墓地附近清理发掘出张世本、张公诱、张世右、张匡正、韩师训、张文藻等9座辽代壁画墓葬,已构成张家世族壁画墓群。在墓群发掘中,除出土一大批珍贵文物外,还发现300余平方米保存完好的辽代彩色壁画。其中的散乐图、茶道图、天文图、出行图、侍女图、备经图等是在国内首次发现。对研究辽代历史、文化、天文、民俗、服饰等有着重大意义。墓顶上绘彩色星象图,以中国古代二十八宿为主,吸取古代巴比伦黄道十二宫之说,组成了中外合壁的星图。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9月,下八里村北又清理抢救出两座辽代壁画墓,出土了铜丝网络和木偶真人雕像,这在河北省属首次发现,为研究辽代历史、经济、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柏林寺 位于宣化柏化寺村西,小环山坡下,有原山凿就的多宝佛塔一座,通高12米,上刻石佛数十;石窟三个,内凿大小石佛300个余尊,兴建年代不详。但《宣化县志》记载,明龙庆元年(公元1567年)大修,清代又建龙王殿、三宫殿及禅房等。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立化寺塔 位于宣化城内西南隅(现驻军占地)。该塔始建于元朝。清道光二十二年重修。塔身高14米。为五级8面。下有莲花座,顶部为铸铁宝顶,各角有合角吻兽,造型美观,工艺精细。据考立化祖师系日本国佛教日莲宗传人日持上人。为弘扬南无妙法莲花经,西渡中国,担任立化寺主持。并于立化寺坐化圆寂。在日本佛教界颇有影响。近几年来多有日僧前来朝拜。现为张家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