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长城小站
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关于长城-〉各地长城-〉辽宁的长城-〉辽东镇城:辽阳

专题主编:小虎

  本专题将随着我们资料的不断积累而更新,我们热诚欢迎您的批评建议和热忱投稿!

古辽阳平面图

辽阳城(辽东镇城)历史
作者:小虎  日期:2001年12月17日 发表于长城小站

辽阳地区

  辽阳,古称襄平,东依浑河、太子河,西屏千山山脉,不但历史悠久,战略地位也非常重要,它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出现的城邑,城的名字虽然屡经变易,但城的位置却没有太多的变动。
  战国时燕国为防备周边少数民族来犯,派大将秦开率兵到辽东击败东胡部族,并从造阳(今河北易县)到辽东襄平(今辽阳)沿边修筑一道长城,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郡。辽东郡府襄平就是现在的辽阳,做为城邑辽阳第一次出现在辽东大地上;秦统一六国后,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辽阳仍为辽东郡郡治所在地;汉武帝时,设立“护乌桓校尉”,监视辽东乌桓族,汉昭帝元凤六年(公元前77年)筑辽东玄菟城;东汉末,公孙氏割据辽东,自立为辽东侯;西晋太始十年(公元274年),分幽州置平州,州府设在襄平,公元319年(晋元帝太兴二年)十二月,鲜卑族慕容氏打败平州刺史,占领襄平,遂把辽河以东地区划为辽东属国,治所在襄平;东晋末,中国北方高句丽部族兴起,于晋安帝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占据辽东,改襄平城为辽东城;唐时,将安东都护府由平壤城迁至辽东故城(今辽阳);契丹主阿保机改名铁凤城;辽设东京道,置东京辽阳府;元设辽阳行中书省,辖7路1府;明朝建国后,中央政府命将遣使四出征抚故元所辖边境地区,于洪武四年(1371年)派都指挥马云、叶旺率师挺进辽阳,接受和承接了故元辽阳行中书省的统治权,至此,明代开始了对辽阳城的经营;明末,努尔哈赤一度将后金国都定鼎辽阳;清代康熙三年后,称辽阳州,隶属奉天府。

明代的辽东镇镇城--辽阳城

古辽阳平面示意图
  明初,废省路,立都司;废府县,立卫所。实行军政合一的都司卫所制,建立以辽阳镇城为中心的都司卫所体系。洪武四年七月,在辽阳建立定辽都卫指挥使司。1375年,改称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1377年,革辽阳府、县,改置卫所,辽东都司统25卫2州。辽东都司初设时管辖东北全境,永乐七年(1409年)置奴尔干都司以后,辽东都司辖境“东至鸭绿江、西至山海关、南至旅顺海口、北至开原”的广大地区。
  辽东都司本来是地方平时最高的军事领导机构,下辖的卫所是其军事建制,但由于辽东地处边陲,又不设府州县,卫所兼理民政,为实土卫所,因此辽东都司也是地方的行政机关。其所辖卫所实行军事屯田制,即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就地生产粮食,以供军需。“边无烽燧之警,人安兵农之务、”耕守备御,咸得其法。明朝在辽东实行的这种统治,适应稳定北边秩序的需要。对巩固明朝的统治,同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辽东都司在辽东地区实行的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统治,不仅如此,隆庆地年(1567年),辽东镇的总兵府由广宁卫迁到东宁卫(即辽阳北城内),管理着从绥中境内铁场堡锥子山起至鸭绿江边全长1960多华里长的长城。
  明洪武三年(1370年)九月,元朝辽阳守将刘益归降,但直至洪武二十年(1387年)六月,在辽东的元朝残余势力才被彻底肃清,这时期明朝已经开始了对辽阳城池的修筑工程。“洪武壬子(1372年)马云、叶旺因遗址修筑;已未(1379年)都指挥使潘敬开展东城迤北土城,永乐丙申(1416年)都指挥使王真完砌。”城高三丈三尺,池深一丈五尺,城周围二十四里三百八十五步。城门六个,南二,左安定,右泰和。东二,。南平夷,北广顺。西肃清,正北镇远。“附筑土城,处东宁卫入附夷人。”俗称北城,门三,东曰永智,西曰武靖,北曰无敌。角楼四座,东南名筹边(即清代魁星楼),东北名镇远,西南名望京,西北名平胡。钟,鼓楼各一处。此城规模之宏大,城池之坚固为当时东北第一。万历四十八年,熊廷弼守辽东,“大修辽阳城,高厚壮固,屹然雄峙。”
  辽阳城分南北两部分,北城面积小,人口相对也少;南城面积大,又为闹市之区。东宁卫、自在州置于北城,东宁卫建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为安置归附的女真人而设,位于无敌门里东侧。下设左、中、右、前、后及中左六个千户所,隆庆元年(1567年)辽东镇的总兵府由广宁卫迁到东宁卫。永乐年间,自在州由开原城迁到辽阳,以处归附夷人,位于无敌门里西侧,。
  南城内街道东西对称,形成若个干个十字街。辽东都司便治于今知东小街西北方。都司各职能机构及椽属,卫所也分布于成里各处。
  永乐九年改建的定辽中卫位于都司治所东南(安定门内东侧),“阃外长志”的副总兵府位于定辽前卫东侧。从辽东都司、九边重镇的总兵府、副总兵府均治于辽阳城内的情况不难看出,明代辽阳城是属于那种高层的、中枢性质的军城,也说说明了凡是军事重镇,城内军户必多,军事机关和军事设施也必多的道理。
  辽阳城内街道纵横修直,贯通东西南北各城门,并外出郊野与各方驿站、驿道相连,城内布局井井有条,有如棋盘一般规整。辽东都司治所的西北、东北为钟楼鼓楼,两楼之间为华表仙柱,城门内又各建有牌楼,城墙上有角楼,城内建筑与城外护城河、城西广佑寺、白塔遥相呼应。 “春云漠漠水悠悠,四顾睛山远郭楼,烟锁朝峦浮翡翠,霞明远岫拟丹丘”,从当时留传下来的诗句,便可知当时辽阳城的壮观。
  据统计,当时辽阳城内驻军两万五千多人,驻军与屯田,给辽阳城带来的繁荣是相当可观的。店铺、茶楼、酒肆林立,集市大多分布于南城。城中央主要干道两边商号密集,明代诗人张鳌在其所著《辽阳歌》中曾对辽阳商业的盛况有过这样的描述:“辽阳春似洛阳春,紫陌花飞不见尘。”
  明代辽东“极在边陲,东接朝鲜、南涉瀚海、北抵朔漠,地处要害之区”,而辽阳又为“边城都会”。千山峨峨,代水渊渊,风气毓秀,硕人建焉,无论驻军,还是土人,都为辽阳城的经营立下了汗马功劳。
  辽阳是辽东地区政治、军事中心。
  明朝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建州女真定居在以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永陵乡)为中心的苏子河、浑河上游一带。
  在宋朝时期,建州女真曾是女真族中最落后的部分。辽代称(革末)(革曷)女真,也称熟女真。到金朝奴隶主贵族进关后,将他们的一部分留在关外。到明朝神宗时(公元1573?1619年),社会经济有了显著发展,急剧向着奴隶制转化。努尔哈赤任军务酋长后,这种转化更加速地进行,并开始脱离明廷而独立。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二月,努尔哈赤登皇帝位,国号大金,建元天命。为“金”,意在继承女真族完颜氏王朝的传统。后来为着怕刺激汉族等各族人民的历史回忆和民族情感,妨害其对明朝的争夺,皇太极(太宗,公元1627?1643年)又于1636年改国号为“清”。
  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以汉人范文程为军师,于第二年三月在萨尔浒大败明兵,六月取开原,七月下铁岭,八月灭叶赫。明熹宗天启元年(后金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三月十三日攻陷沈阳。
  沈阳一失,辽阳以北的居民,逃走一空。辽阳巡按张铨急忙差人飞奏朝廷说:“辽之战将劲兵,半萃于沈、奉,半分应援,见今辽城,兵不满万,皆真、保、山东之兵,身无介胃,器不精利。……今贼克沈阳,无数枪炮火药,皆入其手,万一用以攻城,更可忧也。”辽阳守城官兵遂放太子河水,灌满城壕,并将西闸门堵上。城中列有火器,其中有二、三千斤重的大炮。
  三月十八日,努尔哈赤对诸王臣说:“我们已经拿下沈阳,敌兵大败,可率大兵乘势前进,攻取辽阳。”部署完毕,即麾军南下,十九日午时,兵至辽阳城东南角,涉渡太子河还未完毕时,有哨探来报告说:“西北武靖门外有兵。”努尔哈赤即领左侧兵前往迎战。城西五里,早有总兵李秉诚、侯世禄、梁仲善、姜弼、童仲魁等五万来援兵马,布阵待战。努尔哈赤命令攻打阵营左尾,四王杀入阵中,明兵抵敌不过,大溃而走,清军追杀六十里,至鞍山始回。二十日,太阳刚升上东山,努尔哈赤下令:左固山(满语“旗”)兵将城壕西闸口掘开,右固山兵将城东壕的进水口塞住。很快,护城壕水泄出。绵甲军排车进战,左、右固山兵夺取城西门桥,斫杀守壕明兵。城内明军放炮射箭,城上也发放火箭、火炮。后金军奋勇冲突,竖梯登城,遂夺西城。二十一日,天刚亮,明军布阵,大战多时,又败退下来。后金四固山兵也登上城墙,八固山合为一处,沿城追杀。这时,辽阳经略袁应泰正在城东北镇远楼上督战,见西城被夺,便把多支火铳列于左右,又将一支大铳放置城楼上。正发射间,一支火铳内燃,铳手炸死,士卒吓得溃散。袁应泰将所置的火铳一一发射完毕,自行吊死于楼上。辽阳巡按张铨,也在城陷时被俘,不屈而死。
  攻陷辽阳城的当天下午,努尔哈赤带领八旗贝勒、大臣,进入城内,驻于经略衙门,谕令汉人削发归顺。
  后金兵在辽阳城里城外大肆抢掠,获得金银财货堆积如山,牲畜无算,抓获大量的人口充作奴隶。当时有些抗拒的,悉行屠杀。七天之内,就杀戮明朝兵民近八万。这种血腥屠杀,滥施抢掠的高压政策,激起了辽阳人民的仇恨情绪,进行猛烈反抗,严重地影响了财力、物力、人力的发展,威胁到后金的根本利益。为此,努尔哈赤推行了“各守旧业”、“计丁授田”等政策,并下决心定都在辽阳,但因“城池虽大,却多年失修,已残破倾圮,东南有朝鲜,西北有蒙古,二国未服,再攻大明,难免内顾之忧,”第二年便在太子河东岸另筑了一座新城,名曰东京城。南北宽886米,东西长896米,四面共开八道门,城内西北高处筑御政大殿。天命九年(明天启四年,1624年),在东京城右侧依哈喇山麓建东京陵,安葬家族亡人。后因迁都沈阳而废弃东京城。
资料:辽阳高丽门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修辽阳南城。南侧长五里十丈,北侧长五里二丈,东、西侧各长四里。设六门:南侧二门居东为小南门,名文昌,居西为大南门,名丰乐;北侧一门,名拱极;东侧二门,居南为大东门,名绥远,居北为小东门,名普安,又俗称高丽门。
  民国十二年(1932年),在南城西侧,又增设南铁、北铁二门,门外架设木桥二座于护城河上,后改建为石桥,至今尤在。
  建国后至文革时期,辽阳城垣被陆续拆毁,至今已荡然无存,当年的护城河被改造成总灌渠,仍旧环绕旧城址由东向西缓缓流过,依稀勾勒出古城旧日的轮廓,引发人们无限的怀古遐思。
太子河的由来

  公元前227年(秦始皇20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都咸阳刺杀始皇。为报此仇,秦始皇派大将王翦攻打燕国,大战于易水之西。燕军大败,燕王及太子丹率兵退到辽东,秦将李信紧随其后,燕国的形势非常危急。赵国代王嘉写信给燕王说:“秦国伐燕,只为报太子丹命荆轲行刺之仇,交出太子丹的首级,秦国兵马便可撤退了。”
  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冬十月,太子丹正潜伏在今辽阳的衍水边,燕王派人去斩了他,把首级盛起来,准备献给秦始皇。为了纪念他,辽东人民便把衍水改名为“太子河”。太子丹的首级并没有给燕国换来永昌的国祚。秦始皇在二十二年到二十四年灭了魏、楚两国之后,于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大兴兵将,由王贲统帅,进攻辽东。燕军寡不敌众,燕王喜束手就擒。
[ 返回专题首页 ]

欢迎指正,欢迎投稿!!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20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