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长城小站
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关于长城-〉各地长城-〉河北的长城-〉紫荆关

紫荆关示意图


紫荆关图片报道


紫荆关邮品



紫荆关门匾  摄影:随手 2002年10月3日
长城小站提醒旅行者和背包客:长城的存在,源于您的爱护!
紫荆关的历史变迁及其保护与开发
作者:严共明  2001年10月发表于长城小站


  一、有关学术著作及历史资料
  从数量上来看,专门研究探讨紫荆关历史变迁的著作并不多见。尽管紫荆关很早就以其重要的军事地理价值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然而多也只是在正史的纪、传、志中被轻描淡写,一笔代过,诸如《汉书·成帝纪》、《后汉书·马援传》、《元史·太祖纪》、《辽史·圣宗纪》、《辽史·纪事本末》等。在这些史料中,记述的多是发生在紫荆关的重要战役(交战双方,年月日,胜负)。《水经注》中的记述,也不过是介绍了关以水名,并无更详细的历史记录。这样有限的史料,对研究中古时期以前紫荆关的形成及发展很不利。现今能找到明以前有关紫荆关的较详细的记载,仅有元人熊梦详的《析津志》中的一条,虽然文字不过数十,却简单的描述了关口的位置,历史及物产等。
  有明一代,大修长城以抵御蒙古,关于紫荆关的专门论述也日益众多,其中最富代表性的当属王士翘所著的《西关志》和刘效祖的《四镇三关志》,《西关志》是明嘉靖年间编纂的一部论述长城重要关塞的方志书,全书共32卷,内容全为居庸、紫荆、倒马、故关四关,以其四关位置偏于京师之西而名。该书的编纂体例与内容,与一般的方志书类似,只是突出了有关军事防务的内容,至于《四镇三关志》则可称得上是一本边镇与关塞的合志,其中四镇分别指蓟、昌、保、辽,三关分指居庸、紫荆、山海,全书共10卷,其所取材主要是三关及郡邑旧乘和诸司的典册,体例上与《西关志》接近,不过成书略晚了二、三十年,该书现有刻本保存于我系中古史中心。
  此外,明代还有一批专门性的长城著作对紫荆关作了详略不一的介绍,如《九边图志》、《九边图论》、《九边考》、《九边图考》。[1]从这些史籍中也能零星的获得一些有价值的史料。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紫荆关在土木之变中的特殊角色,导致了它在《明实录·英宗》与《明实录·瓦剌》中频繁的出现,这是前所未有过的,同时也标志着紫荆关军事地位的进一步上升。
  明季之后,长城的防御职能丧失殆尽,一方面由于清政府的怀柔政策,另一方面是由于武器的发展,军事时代的演进,有关长城的专门论述也大量减少。与此同时,伴随着乾嘉学派的出现,大量舆地考实、史料清理的工作被重视起来,其结果是一些综合性的历史地理专著的诞生,如《读史方舆纪要》,《日下旧闻考》。[2]紫荆关作为一方形胜险要,尽管多被提及,但可惜作者没能摆脱历来撰写沿革地理的套路,除了进一步考证了关隘的历史演变外,记述的无非只是形胜。有清一代,关于紫荆关的详细记载,出现在《光绪畿辅通志》中,虽然多为兵制之记录,但对于研究其军事地位的变迁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相比之下,明代的《弘治易州志》中的记录就实在是不具什么利用价值了。[3]
  从清末到共和国建立这样一段短暂却又动荡的岁月,正是一个学术活跃的时期,与本文论述相关的参考资料,最密切者莫过于1910年创刊的《地学杂志》了,以下是其中所包括的相关论文、游记篇目:
  七年十期《易水纪游》,林传甲
  七年十二期,《紫荆关旅行记》,贾元章
  同期,《紫荆关拒马河考》,贾元章,连德纯
  八年一、二期,《易县入京纪程》,林传甲
  八年五期~九年五期,《大中华易县地理志》,林传甲
  九年九期,《古易县考》,林传甲
  从这些文章的题目可以归结出的变化是,近代以来,由于交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性增强了。紫荆关这样一个昔日的军事要地,在这种变化中逐渐被冷落遗忘,越来越成为远离尘世为迁客骚人所凭吊怀古的去处。而除了《地学杂志》以上的几篇外,竟再难寻出紫荆关的踪迹了。[4]
  从建国后的研究动态来看,紫荆关这个题目已经彻底的被"冷藏"了起来,尽管八十年代以来开展了广泛的长城普查以及有关长城的学术研讨活动,却并没有在紫荆关这个问题上有多少突破,迄今为止对紫荆关最详细,最完整的论著当属《明长城考实》,遗憾的是,还没有一篇系统全面演绎紫荆关从古至今历史变迁的论述问世。[5]
  这种论述,应当不单是局限于沿革,形胜,风物和经制那种传统志书的编纂体例,而应试图从一个更长的历史观中观察关隘的兴衰,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从自然、技术、经济相互联系中研究长城区域城镇关口与其外部具有经济意义的物质要素和环境空间之间的关系。[6]探讨其对交通军事的具体影响以及自身发展的内外因,当然还应试图探究新时期下促进紫荆关镇的发展的方案,在这种动机下,配合以两次实地考查以及以上的文献收集工作,我基本上构建起了一个文章的框架。
  

欢迎指正,欢迎投稿!!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20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