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小站-〉长城论坛-〉热爱生活-〉走遍天下
南京杂记
作者:老普 2001-09-25发表于长城小站

  其实我和由由同期在南京,可惜预先不知道,这也再次证明“通联”的重要性。
  对南京印象不错,缘自大学时期的几位南京籍同学,他们会算计,但不失朴实,以至于有时动小心眼时也透着可爱。南京这几年发展很快,单是绿化一项,朱熔基总理同志在华商大会上很动情地追述他曾经嘱托江苏南京市的领导人:不能光种小树啊,我们等不及看着长大啊。所以就从农村移栽了四万棵大树到南京,所以我们看到的南京更加枝叶繁茂。南京人很为自己的城市自豪,就是出租汽车司机,只要跟他们聊起南京总是滔滔不绝。在南京我独自活动那天,中午到一家小面馆要了一晚阳春面,又在另外一家店铺买了两块炸鸡,正好桌子上还有一堆报纸,于是我一边啃炸鸡,吃面,还一边看报纸。炸鸡啃完了骨头没地放,为了不让电风扇吹走报纸还要用一只手按着。这时一位年纪和我差不多的老者,拿来两个小碟,一只用来放骨头,一只压在报纸上说:“这样报纸就吹不走了。”
  在南京第三天,同事们去镇江,我独自留下来去两个地方,很下意识地,或许年龄所至,或许认定这两个地方是别处没有的。
  从空中拍摄的雨花台一片葱绿,相传曾有高僧在此讲经说法,天上落雨如花,因以为名,今有古雨花台,登临其上,凉风习习,可览全城。此地还曾盛产雨花石,晶莹透亮,变化万千。蜿蜒曲径中,陆游命名的江南第二泉。难以想象在这一片鸟语花香中,曾是夺命的场所,不自近代始。有资料记载的可以上嗍到公元1100年,南宋大臣杨邦义为金兀朱所俘,至死不降,被金兵残酷杀害,就在雨花台杨的遇难地,今有碑记。杨邦义与文天祥同为江西吉安人,文晚于杨,以杨为师,写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辛亥年间,这里又是起义军与清军作战的战场,今有义军义士与战马的坟冢。20世纪上半叶,很多共产党人在这里就义。纪念馆展出127位烈士生平,极年轻,大多不到30岁,最小的男16女18。18岁的是一位小学女教师,很秀气的照片。16岁的还是一名学生,担任了团支部书记,很有才华,从偏远的贵州考到南京上学,格外得到黄齐生老先生的器重,可惜黄老先生没能挽救他的生命,或许我们永远不会领会一个16岁的男孩子走向刑场时的心情。那时杀共产党并不需要法制理由,只要是共党就该杀。一份当时报纸记载:警备司令部昨日枪决5名共党,该五名案犯对自己的共党身份供认不讳等等。纪念堂里《雨花祭》管弦乐曲如雨带血,飘飘落落,作曲家正是《红旗颂》的作者吕其明,原来作曲家的父亲吕惠生也是牺牲在雨花台。
  从雨花台出来,打车去《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一天9月19日,918事变70周年。上午朱总理刚刚到过,纪念碑石前摆放着他献的花篮。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即开始了长达六周的杀、烧、淫、掠暴行,被害同胞总数达30万以上,其中被集体屠杀并毁尸灭迹的有19万多人,被零散屠杀,尸体经慈善团体掩埋的有15万余具。日军屠杀我同胞手段极为残忍,除用机枪扫射外,有砍头、剖腹、活埋、火烧、水溺等方式,甚至以杀人竞赛取乐,其野蛮残忍,令人发指。日军大肆抢劫、焚烧和破坏,所到之处,十室九空。抢劫之后,纵火焚烧,全市约三分之一房屋被烧毁。昔日六朝古都,遭此浩劫,处处断墙残壁,尸横遍地。
  纪念馆建于南京城西日军当年大屠杀现场之一的江东门,建在“万人坑”的发掘现场。一具具尸骨层层叠叠,有的是七八层落在一起,有的颅骨被钉进铁钉,有的只有上半身没有下半身。以前了解南京大屠杀是从纸面上,文字中,只有来到这里,才真正领会上个世纪我们民族曾经遭遇的灾难。



∩编辑:小风乱吹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