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小站-〉关于长城-〉长城军事-〉筑城与攻防
中原的筑城术
作者:大鹰 2000-06-01发表于长城小站

  在长城小站一周岁的活动上,看到了3种不同地区的城堡照片:1、走个不停等人拍的山西大同一带的小城和堡子,由于它地处塞外和当时的北疆,是中原文化的几乎中心地带,具有很大的代表性。2、翟东风老师拍的陕西、宁夏、甘肃的城堡照片,它的位置几乎与大同一带的纬度相差不多,平行西移,有明长城、汉长城、汉唐时期的城池。3、大鹰等人拍的甘肃酒泉敦煌地区的明代和汉代长城以及汉代和唐代的完整城池。上述地区城池照片如出一辙,是中原汉文化的自然延伸。而酒泉地区19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正好等于一个南斯拉夫,古称瓜洲,该督护府当时的管辖范围更大,属于中原文化向西域的过渡地区。

  3个不谋而合的城池照片几乎囊括了整个中原文化代表的筑城精华,东西几乎绵延3000公里。大致划出了一条古代北方重要边陲直线。早在1920年,一位在中国侦察多年的日本军人曾经总结道:中国的地理形势特点可以用3条线来说明:即兰州------北平------广州-------兰州,它们恰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弦三条边。

  兰州------北平,就是北面那条短的直角边,俗称军略线。中国最为重要的关隘、地形、战场、城池皆在于此,成王侯者,莫不率先赢得此线-----得此线者得天下。无独有偶,长城最为壮观的部分也在于此地。它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中原文化的原始中心。

  北平---广州,俗称“富庶的弦线”。它面对太平洋,中国的鱼米之乡和重工业、轻工业最为发达的东部皆在于此。意味着中国富强的弦线。

  广州---兰州,俗称“稳定的直角边”。它是中国的大后方,国家最后的稳定和长治久安皆赖于此。

  军略线正好包括了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再加上它的政权延伸到西域边陲,长城小站在无意中分别对上述一线地区的古代城池、古堡、长城建筑作了一次粗略扫描。再深入地说一下,它们其实就是大陆农耕文明与内陆游牧文明的分界线。

  这一线城池共同特点是:1、粘土夯成(少部分砖包墙),汉代夯层在15公分左右,由于筑城术的进步,唐代和明代筑城夯层则在30公分左右。2、夯土中加上木筋和芦苇筋,作用恰似今天水泥中的的钢筋。例如在玉门关和汉长城烽台,明显打有木筋,相隔数米并有规则,至今犹存。但是一些唐代如锁阳城和明代的大同古堡,一些木筋则腐烂掉,少许耐腐蚀木料则存留。芦苇筋在玉门关大小方盘城呈规则分布,上下左右各相隔20公分左右。3、稍大城池都留有瓮城,其建筑如出一辙,站在瓮城里,立即感到一股肃然的杀气。4、城池建筑格式、城墙厚度和角楼、马面(城墙正面前伸墩台,与城墙配合消除射击死角和形成交叉火力)、暸望墩台(城墙制高点)都系相同版本。只是由于敦煌附近风大,角楼修成了抗风性较好的圆型。汉长城厚度足够容2个全副铠甲士兵相向通过,现存厚度在1.2米以上。城池厚度则服从于城墙作战和使用投石机、弩机和放置滚木擂石、开水、火把、射箭作战的需要可容4人并排行走。5、城墙高度,都在8--18米左右,体现了筑城术整体的坚固和技巧,到今天还能够亲身感受到它们当时的高大威严。6、稍大城池留有内外城,外城作进攻和防守缓冲之用,并且用来放置马匹。7、所有城池周围数公里一定有较大河流、古道,以作为居民和士兵用水和补给通道。8、城池作为军事用途优先原则,附近必有较大山脉作为依托,在相对狭窄的地方筑城并且建在高地,配合附近长城的作用来遏守交通要冲,最有代表性的是嘉峪关。9、城池距离传统产粮区并不遥远,不知是运输方便的因素,还是国家保护农业垦区或是经典意义上的屯兵、屯田需要。10、从当时冷兵器时代出发,农业文明对于游牧文明具有较大的优势,具体表现在筑城与攻城的不对称悬殊关系上。农业文明发展到高峰的汉人在筑城术方面确实大大领先于游牧部落。不论是长城还是城池,每当游牧民族的骑兵冲到它们面前,由于没有相应的攻城思想和攻城器械以及组织方式,无一例外都在坚固的城墙面前显得措手不及、攻城乏术。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薛仁贵征西,虽然不足十万人兵败锁阳城,被数十万西域游牧部落骑兵围困,但是仍然整整坚守了一年零四个月直至从长安搬来救兵解围。这要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除了薛仁贵用兵有方、将士用命、城池极其高大坚固之外,相信西域民族的广泛机动的骑兵战术对于大规模攻城并不在行,只能打相对消极的围困战,否则绝不至于在16个月内居然拿不下一座1平方公里见方的孤城!相反,早在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在攻城和守城术方面就有了较高成就,制造出许多复杂器械,攻守城池都达到了极高造诣。

  冷兵器时代,大规模机动野战的确是游牧民族的天下。汉族在这方面取胜的机会并不很多,汉高祖反而有被匈奴白登山之围历险记,最后还是靠广施金帛财宝和美女逃脱。如果以步兵为主的汉族军队到了空旷的塞外,就会有被散兵队形、高机动、大空间为特征的异族骑兵分割、包围、全歼的危险。这也埋下了蒙古骑兵以自己独有的战术横扫欧亚大陆的伏笔。所以,在边塞筑起高大城墙、修建起长城和烽火墩台等防守体系来就地固守地盘、以种种障碍物消磨掉骑兵的优势,无疑是当时没有对外扩张欲望的农耕文明最好、最安全、最现成、也是最经济的战略选择。

  请诸位网友和金色西部、老参谋斧正和补充!




∩编辑:大鹰关闭窗口